大学生下基层遭遇现实之困
打了100多次电话、发了30多封邮件、3次登门拜访之后,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环境工程专业2009届毕业生小田,2月底时从武汉某中学获得了“舍务老师”的岗位。“舍务老师就是负责中学生的吃喝拉撒?”对于小田的选择,同学们评价褒贬不一。
2009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有36万余人。近日,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召开,会议要求“积极引导,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”,“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,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值”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在就业压力面前,虽然不少毕业生都在积极转变就业观念,但他们仍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诸多困难。
“大学生当普工,公司原则上不接收”
在就业压力之下,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,踊跃下基层。日前,武汉市公交集团招聘145名乘务员,要求“身高1.6米以上,高中以上学历,年龄30岁以下”。在300多个应聘者中,大学生占了50%。应聘者中不乏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。
前不久,武汉某造纸企业准备招聘700名农民工,而报名的大学生有500余人。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:“这么多大学生愿意到本公司当普通工人,非常高兴,但大学生当工人是大材小用,公司原则上不接收。”这让抱着一线求职希望的部分大学生“心里很不是滋味”。
面对就业压力,湖北高校的研究生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。武汉百步亭社区招聘社区管委会副主任,月薪只有1100元,进入复试的湖北大学旅游管理系硕士生小青坦率地说:“虽然这个薪酬低于我的预期,但年轻人能在基层经受锻炼,对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。”
受就业形势的影响,先前希望通过读研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些学生,今年求职受阻。武汉大学哲学院心理专业的一名硕士生接受学姐“敢于降低自己的身份,成功几率会更大”的建议,但让他郁闷的是,“参加了十余场招聘会,却一份工作也没找到”。
放下“架子”却遭冷嘲热讽
小周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届的一名毕业生。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食堂承包了一个窗口专营“石钵拌饭”的他,被戏称为“北大才子卖肉之武汉版”。有学生说,这跟在街头摆摊卖盒饭有区别吗?这些言语也让小周开始反思自己。小周已准备把窗口交给父母打理,自己去广州闯荡。
小周的经历有一定的代表性。社会舆论压力成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过程中,不得不承受的压力。“现在,社会舆论一方面期望大学生能放下精英的架子,积极转变就业观念、投身基层,而另一方面,对大学生中转变就业观念的个案又有冷嘲热讽之语,这让人有些受不了。”武汉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。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转变就业观念之后,大学生在职场上也并不完全具备竞争力。武汉市一家主要面向农民工的就业市场统计,大学生在与农民工的竞争中,“就业成功率不足5%”。有企业负责人坦陈:从员工发展的可塑性来讲,大学生无疑远胜农民工,但大学生具有缺乏经验和吃苦精神的弱点,这也让一些企业在是聘用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上忧心忡忡。一家竹筷公司的老总说:“招聘过来的大学生,眼高手低,吃不了苦,开工不到一个星期,全走光了。”
湖北省2009年毕业研究生有3万多人,部分研究生就业同样存在压力。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称,该专业应届本科生已经签得差不多了,而部分研究生至今还没着落。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小李称,一次面试时考官对他说:“本科生能做的,干吗要硕士呢?硕士还得开高工资。”据悉,经济危机面前,一些企业并不愿意聘请高学历人员,“学历越高,意味着人力资源成本也越高”。
转变观念后还需社会保障
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说,往年有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不是没有工作可以找,只不过是没有他认为合适、满意的工作。他认为,社会的潜在需求比较大,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每一个人都想找尽可能好的工作,但不能得到满足时可能就要退而求其次,其次不行再其次。
为构建长效就业机制,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前不久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。统计显示,约91%的学生准备毕业后到城市去就业,约81%的学生期望月薪2000元以上。中南分校在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,让一些老师忧虑的是,面对“90后”的大学生,高校在努力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之后,将来社会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包容和接纳他们?
武汉市劳动局一名负责人在分析大学生和农民工抢“饭碗”的成因时说:“岗位在减少,求职人数在增加,这样一个双向剪刀差,猛地一把将大学毕业生推到了农民工招聘专场里。”采访中,不少还在为工作奔波的学生反映:“现在经济不景气,即使转变就业观念、降低期望找个工作,也真的太难了。”
也有专家直言不讳地说,我国大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虽不高,但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。另外,高校也应扪心自问,培养的学生市场接受吗?大学生也应该自问,自己具备足够的胜任岗位的能力了吗?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是一句空话,既需要有社会足够的岗位作保障,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相应的能力。
■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